十堰暢游

推薦線路

酸漿面

2020-11-24 10:15:00   來源:當當文旅   閱讀次數:10484

鄖陽酸漿面就是鄖陽傳統小吃之一,史載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,因其口感勁道、酸辣開胃而備受歡迎關于鄖陽酸漿面的誕生,史料記載了一個故事。相傳清道光年間,鄖陽城有一王姓姐弟,父母早亡,靠乞討為生,住在城外的破廟里。為了生存下去,姐姐被賣入大戶人家。在弟弟12歲生日那天,姐姐湊錢買來一斤白面和半斤豌豆面,準備為弟弟做長壽面。為了調味,姐姐除了放入鹽外,還將平日討來的剩菜湯煮沸,調在面里中。誰知,面湯酸香四溢,過往路人垂涎欲滴,紛紛進廟一探究竟。姐弟倆誠實相告,路人搖頭不信。這件事啟發了弟弟:“既然人們對剩菜湯面條如此好奇和喜愛,何不開一小店糊口?”姐弟商量過后,姐姐將賣身銀錢交給弟弟開店。

弟弟在漢江西河碼頭邊開了一家面館,專門賣剩菜湯面條。這種面不僅便宜,而且聞來酸香無比,引來眾多食客光顧,生意日漸紅火。討來的剩菜湯不夠用了,弟弟又想出一個辦法,將面湯澆在菜葉上,讓其發酵成酸湯。弟弟試驗一下,居然成功,研制出了酸香無比的酸漿面。后來,酸漿面幾經改進,受到食客的普遍歡迎,食者中不僅有普通市民,還有達官貴人。

沒幾年時間,弟弟便兌現自己的承諾,將姐姐接回來和自己共同經營面館。酸漿面經過代代傳承,直到現在,成了鄖陽的名吃。

鄖陽酸漿面的主要原料是小麥面,也有雜面(用百分之三十的豌豆面加入百分之七十的小麥面),秘制酸湯、酸菜(一般是腌制的酸芹菜或酸臘菜)、放入綠豆芽,撒上蔥花、香菜和芝麻碎末(炒香的芝麻稍加搗碎)。工藝并不復雜,卻不油不膩,酸香無比。夏天食之,能祛油膩助消化;冬天食時,多調些辣椒油、胡椒粉,能開胃祛寒,增強食欲。既能登大雅之堂,也能存于鄉野小館。

鄖陽酸漿面的制作工序主要分為四道:制漿湯、炒漿料、搟面條和煮制酸漿面。

制漿湯的原料,一般選用臘菜、白菜、芹菜、包菜等青菜,也可用嫩豇豆,摻點花椒葉,色香味更佳,制漿湯的方法也叫“抖漿”,在清明節以前抖的漿,是上等的好漿。把菜用開水焯一下,放入干凈的盆中擺好,再將燒開放溫的面條湯澆到青菜上,用一塊青石壓住,陸續澆入適量的涼白開。每次澆水時,盆里的‘浮沫’一定要撈干凈。待聞到酸香時,美味的漿湯就制成了。每次取湯后,要將新鮮面條湯適量兌入老漿湯中。

第二道工序就是炒漿料。具體作法是:將香油、豬油燒到80℃,下蔥花、姜末、食鹽,炒成紅黃色,鏟出鍋。如需辣味,也可加入少許辣椒面。倒入漿湯,配以五香粉、味精等調料,待湯汁變成乳白色,放涼,隨吃隨取。

第三道工序是制漿面,最好是手工搟切的黃細面(因放入少量堿,面條帶有微黃色)。和面時,要加入鹽、堿和雞蛋清。這樣的面條煮出來,既好吃又有勁道,不糊湯。

最后一道工序是煮面。大鍋加水燒沸,50克綠豆芽焯水至斷生撈起,和切碎的酸菜同置一大碗內。用漏勺盛面條放沸水中略煮,倒入碗中,澆淋煮好的酸漿,撒上一湯匙炒熟且碾碎的芝麻末,根據個人口味,澆一勺用香油調好的辣油,撒上蔥花、胡椒粉、味精,調好口味,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酸漿面了。目前,鄖陽酸漿面制作工藝作為傳統技藝,入選十堰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。

鄖陽地區有“寧可一日無肉, 不可一日缺酸”的說法。酸漿面的面白味美、酸鮮可口,具有開食欲、健脾胃、助消化、驅風寒的作用,很適合高寒山區、濕氣較重地區的人們食用。1986年,鄖陽酸漿面被錄入《湖北土特產》一書。

相關資訊
  • “走近非遺”系列之鄖陽酸漿面:一口酸漿面濃濃家鄉味

    “走近非遺”系列之鄖陽酸漿面:一口酸漿面濃濃家鄉味

    配料豐富。周家山/攝鄖陽地處鄂豫陜三省交界,秦腔豫音楚風交匯,小吃種類眾多,形成了本地的獨特美食文化。鄖陽酸漿面是鄖陽傳統小吃之一,史料記載其擁有近200年歷史,因面條勁道、面湯酸辣開胃而備受歡迎。始于道...

    2021-07-27 14:52:00

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,老女露脸国产熟女视频,免费黄一区拒绝收费,日韩精品人妻无码专区视频